為什麼學佛要持咒?
50個持咒心法,
為你化解咒語迷思。
至誠心持咒,安定又自在,
生慈悲願力,與佛相印!
持咒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佛教咒語和咒術有何不同?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咒語?
持咒為何能消業障、免災難?
你想知道:
為什麼要持咒?
咒語的基本結構為何?
持咒一定可以滿願嗎?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
量身設計50個咒語入門問題,
共分四大單元:
1至心持咒,與佛同心
2持咒有方法
3不可思議的咒語
4正念持咒最吉祥
幫你掌握圓滿持咒的要領,
與佛菩薩心連心,念念光明、處處吉祥!
學佛入門Q&A緣起 學佛新手常感求助無門,遇到問題不知怎麼辦?因此,「學佛入門Q&A」系列提供學佛新手認識佛教的基礎觀念,快速掌握學佛的方法要領,並解答常見的學佛入門疑惑。每本書依學佛必知、必問的修學主題,設計50個提問,代學佛新手發問,學佛不再學得半信半疑,能夠通達無礙。「學佛入門Q&A」希望能幫助大家順利踏出學佛的第一步!
學佛入門新主張: 【學佛要快樂】
人生是苦海,得遇佛法多幸運!
【學佛要敢問】
不怕問題多,轉煩惱就開智慧!
【學佛要運用】
佛法要練習,熟能生巧得平安。
【學佛要成佛】
要有大信心,未來佛正在學佛!
導讀
持咒和佛菩薩心心相印 咒語是諸佛菩薩與護法善神所發的誓願,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持咒的目的,在於幫助眾生超越生死,離諸障礙。凡夫在生活中,多少會遇到自身力有未逮的事,或出現無法過關的修行障礙,期盼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幫助。
面對人生的種種難關,佛教的祖師大德建議人們可以持咒幫助自己度過難關,聖嚴師父有時也鼓勵人持誦〈準提咒〉二十萬遍來克服障礙。然而,持咒不是為了讓佛菩薩幫我們承擔責任,而是學習佛菩薩的願力,讓我們透過咒語安定自己的身心,找到轉危為安的方法。
記得我剛出家時,有一次農禪寺來了四位訪客,聖嚴師父要我前去處理。他叮嚀我要告訴他們:「我剛出家,什麼都不懂。」我見到他們時,還來不及開口,其中的二男一女已開始「起乩」,完全沒有溝通機會,我只好持誦〈大悲咒〉。結果一遍〈大悲咒〉還未念完,他們就突然走了。
當時會持誦〈大悲咒〉,是因為實在想不到其他方法,並無意用來對付訪客,只是〈大悲咒〉的不可思議力量,讓他們無法鬧事。無所求的專心念咒,讓我不但能保持安定不慌亂,也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不起煩惱。
雖然咒語有非常殊勝的力量,但是我們不能動輒拿咒語來當作靠山,壓制別人。佛教咒語和一般咒術的不同處,便在於持咒的動機不是用於對付壞人或鬼神,而在於讓自己與眾生都能平息煩惱,自然而然,所謂的「壞人」,因煩惱而產生的邪念、惡行也會平息,不再自害害人,而變成「好人」。即使是遇到凶神惡煞,也可能因此轉為護法善神,不再恣意捉弄人,但是關鍵在於我們持咒的心。
咒語就像佛光,本來就是平等地普照眾生,能化除眾生的煩惱。佛光不會只照耀自己,而不照所謂的「壞人」。如同聖嚴師父在〈慈悲〉這首歌所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壞人,偶爾起了煩惱;做了壞事,說了壞話,原諒他吧。」因此,世界上只有壞事,沒有壞人,我們要慈悲他們,而他們也正是菩薩要度的眾生。
因此,持咒要能與佛菩薩的慈悲願力相應,才能發揮最大的超度力量,幫助自己與眾生都離苦得樂。
學習咒語,目的在學習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希望眾生能解脫生死煩惱,自己也能在學佛過程中,減少一點障礙。那麼要如何從咒語裡,體驗到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呢?
西元一九九七年,聖嚴師父為設立獎學金以紀念東初老人冥誕二十週年,第一次舉辦梁皇寶懺法會,及瑜伽焰口施食法會。我自己也因緣際會參與其中,從此跟咒語、手印結了二十年的緣。在焰口施食儀軌裡,有三十多種咒語及手印,金剛上師必須身、口、意三業相應,身體打手印、口念咒語,內心做觀想,如果一不專心就會打錯、念錯,所以無形中也訓練出專注力。
瑜伽焰口施食,除了開咽喉印、〈變食真言〉,令餓鬼眾生得以無障礙地飲用食物,還要引導他們懺悔業障、皈依三寶、發菩提心、受三昧耶戒……。順著儀軌修持,冥陽兩利,讓自己與眾生都浸淫在安詳、愉悅的慈悲心海裡。
整個儀軌念咒語、打手印、觀想,處處都在修慈悲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相當於《金剛經》所講的:「云何降伏其心?……,若卵生、若胎生……,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降伏其心」所降伏的,不只是其他有形、無形眾生的心,最重要的是降伏自己的煩惱心。當心困於煩惱中,便無法感受到法喜,無法同理別人的苦難,專注持咒能讓我們的心既溫暖光明,又明澈如鏡。不但鬼道眾生能結得度因緣,自己不知不覺中,也長養了慈悲心,每施放一次,等於複習一次的慈悲心,與有緣的靈界眾生結緣一次。
至於剛開始學咒語,先學哪個咒語最好呢?建議可以挑選與自己相應的,或是經常會使用到的,例如〈大悲咒〉、〈往生咒〉都是佛教常用的咒語。能夠常常持念,久而久之,自然就能背誦起來。
只要用心持咒,即使尚不能熟背咒語,也不解其中奧義,終能心開意解。我們的心,會與佛菩薩心心相印;我們的願,會與佛菩薩願願相續。
法鼓山禪堂堂主暨禪修中心副都監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7565
- 叢書系列:學佛入門Q&A
- 規格:平裝 / 16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