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HK$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承先啟後的孤僧:東初法師佛教文化學行略探

承先啟後的孤僧:東初法師佛教文化學行略探

東初法師(1908-1977),飽參實學,著作等身,重視傳統修持,極具時代意識,富有世界眼光的一代佛教思想史家。畢生在佛教制度、教育、文化、慈善等多重領域,均有過重大貢獻。法統根源,親炙師承靜禪、智光、太虛、虛雲、印光、弘一諸大師門下,僧眾後進,則包含茗山、性空、星雲、煮雲、聖嚴、聖開等多位當代佛教巨擘。本書稱之承先啟後,甚為確當!

  他是以復興佛教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者,曾親身推動了禪宗體制改革,促使焦山叢林成為全中國青年僧伽學法、修行的示範園區。在臺灣所建立的一系列佛教文化事業,後來更直系延伸發展出,聞名全球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法鼓山、慈光山等現代化僧


HK$207.00
HK$165.0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東初法師(1908-1977),飽參實學,著作等身,重視傳統修持,極具時代意識,富有世界眼光的一代佛教思想史家。畢生在佛教制度、教育、文化、慈善等多重領域,均有過重大貢獻。法統根源,親炙師承靜禪、智光、太虛、虛雲、印光、弘一諸大師門下,僧眾後進,則包含茗山、性空、星雲、煮雲、聖嚴、聖開等多位當代佛教巨擘。本書稱之承先啟後,甚為確當! 
   
  他是以復興佛教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者,曾親身推動了禪宗體制改革,促使焦山叢林成為全中國青年僧伽學法、修行的示範園區。在臺灣所建立的一系列佛教文化事業,後來更直系延伸發展出,聞名全球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法鼓山、慈光山等現代化僧團體制……。

  本書全面考述了東初法師一生的思想事蹟,完整涵蓋其著作與相關文獻,嘗試發揚傳主在佛教文化的精神、行誼與歷史洞見(未來發展藍圖)。關心亞洲新世紀與佛教大動脈的讀者,透過內文,相信可以發見不少預示山林來路的啟蒙元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釋演正(陳彥伯)


  臺灣臺南將軍人也。家鄰海天雲日,居於三界嶺上,常以為正觀焉。

  自幼喜隨母親學佛,尊長敬賢,樂結善緣。好讀書,不求甚解,志在會通內外之學,德紹釋尊,行門增上,正念酬報諸恩,抉擇歷代時教,不負如來不負親矣!

  繫曰:五百年來,教難迭興、華果飄零,漢地匡扶正法者希,海外家風,得少為足,豈可歸乎?然則般若菩薩,安樂行中,常自修攝,當念解脫。文殊氏之民歟!普賢氏之民歟!
 

目錄

通序  釋聖嚴
序文──李志夫、方甯書同撰賀 李志夫、方甯書
自序 釋演正
導讀 釋慧嚴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原道
一、寫作之前沿
二、選題之意義
三、論述之基源
第二節  研究範疇:徵聖
一、相關認識背景
二、主要文本內容
三、各章結構說明
第三節  研究方法:返本
一、詮釋態度之原則
二、佛學研究的方法論
三、本研究運用的寫作策略
第四節  研究目的:開新
一、探索釋東初的成果與貢獻
二、檢視近代佛教之發展歷程
三、啟蒙未來佛教文化之重新

第二章 大陸時期事蹟考述
第一節  時代、籍貫與出家背景
一、時代情境
二、出生籍貫
三、出家因緣
第二節  師資傳承與法脈源流
一、釋靜禪的傳統禪門教育
二、釋智光的行誼與叢林改革
三、釋太虛與現代佛教革命運動
第三節  新風潮下的佛學院教育
一、參學的經過與背景
二、求學、受戒與遊方
三、閩南佛學院與常州天寧寺
第四節  傳統叢林的辦學與歷練
一、焦山的歷史時空背景
二、焦山時期的辦學作務
三、擔任住持與離開大陸

第三章  近代佛教文化事業的推展及其來臺歷程
第一節  釋東初與近代佛教文化事業
一、近代中國佛教文化事業之崛起
二、續延慧命的臺灣佛教文化事業
三、釋東初與臺灣的佛教文化事業
第二節  來臺初期的事蹟
一、內戰後的逃難歲月
二、創辦《人生》雜誌
三、出任中佛會駐臺辦事處主任
第三節  閉關、建館與影印藏經
一、法藏寺閉關深入潛修
二、籌建中華佛教文化館
三、影印藏經與社會效應
第四節  弘化、慈善與晚年事蹟
一、從事社會慈善工作
二、創辦《佛教文化》季刊
三、晚年著述與國際弘化

第四章  釋東初佛教文化思想枚舉
第一節  釋東初提倡佛教文化的緣由
一、佛教文化相關的定義問題
二、提倡佛教文化的理想使命
三、勾勒佛教文化的經營方向
第二節  關注國際交流與時代新知
一、國際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與時俱進的時代眼光
三、從知識性的宣化著手
第三節  重視學術成果與歷史研究
一、以佛教精神為主軸的文化探述
二、開展接納現代學術成果的方向
三、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與運用
第四節  以禪宗傳統為文化融合與創造指南
一、釋東初對禪宗精神的體認
二、點明禪宗存在的獨特價值
三、正視禪宗文化的未來發展

第五章  餘論
第一節  認識釋東初的新視角
一、釋東初個人行徑之諍議
二、釋東初行事風格之反思
三、窺探釋東初視角的主軸
第二節  重探釋東初生命歷程
一、在焦山的佛教之路
二、開啟漢傳佛教曙光
三、來臺後的薪火相傳
第三節  釋東初之理念與延續
一、佛教道統的重建
二、世界佛教的發揚
三、佛教慧命的悲願
第四節  釋東初與佛教之未來
一、釋東初的精神與使命
二、佛教文化的實踐動向
三、重新展望明日的佛教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釋東初單篇著作目錄
附錄二  釋茗山有關文革毀佛實況的口述史料摘錄
附錄三  對中華禪法鼓宗的省思

導讀

  作者將該書,分作五章,探討釋東初的佛教文化學行,希望在臺灣佛教歷史中,給予一席之地,並激勵後僧,不忘研究教義,依教奉行,充實自己身心的內涵,透過身心的歷練,同時注意時空環境的需求,活用佛教教義的真精神,以慈憫的心,發揮宗教家應有的風範。

  該書第一章是序論,第二章是考述釋東初在中國時代的事蹟,包括出生於中國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江蘇省泰縣的范姓農家。該年有復興近代中國佛教之祖的楊仁山居士,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創辦祇洹精舍的學府。1920年釋太虛創辦《海潮音》月刊,釋東初十三歲,出家於泰縣姜堰鎮的觀音庵,禮釋靜禪(1878-1950)為剃度師,法名仁曙。其法脈是「心源廣續,本覺昌隆,能仁聖果,常演寬宏,惟傳法印,正悟會融,堅持戒定,永繼祖宗」,此四十八字是臨濟派五台、峨眉、普陀山前寺的法脈所依,而強調是臨濟宗的臺灣僧侶也屬於此系統。1928年,求學於鎮江竹林寺釋藹亭(1893-1947)創辦的佛學院,1929年受具足戒於寶華山隆昌寺。1930年,赴安徽的九華山化城寺,為武昌佛學院畢業的學生釋寄塵所主辦,住持釋容虛為院長的江南佛學院就讀;1931年九月或十二月,往廈門南普陀寺的閩南佛學院求學,親近過釋弘一;1934年前半年往常州天寧寺禪堂做禪和子,親近釋證蓮(1893-1967),農曆七月之後應釋智光之邀,到焦山定慧寺負責寺務行政與教育工作。時焦山定慧寺在釋智光住持之下,創辦焦山佛學院,釋東初後受釋智光的傳法,法名鐙朗,號東初,是曹洞宗巨超清恆派下,這是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的傳人。

  由此可知,釋東初是承襲臨濟與曹洞兩宗的法脈。但因他與釋雪煩(1909-1994)一同接受釋智光的付法,一起經營焦山佛學院,他被任命為監院及學院的副院長。又1946年九月二十九日繼釋雪煩之後,為焦山定慧寺的方丈及佛學院院長。在這之前,即七月九日至八月八日約一個月的時間,受到時任中國佛教會會長釋太虛之託,假焦山定慧寺舉辦「會務人員訓練班」,召集了中國九個省一百二十餘位青年學僧,加以教育訓練,希望一整中國佛教。時釋東初身任事務主任,並且參與「中國佛教會會章及各種規則」的編輯任務。陞任方丈一職,為了減低水患,而計畫東洲築堤,為此遭人誣陷,被首都衛戌司令部逮捕入獄,幸好釋月基請開國完人張溥泉、崔雲華賢伉儷,為他設法疏通,才能於十月十六日被釋放回焦山,這事發生在1947年的八月間,釋東初被關了兩個多月。此事對釋東初來說,應該是件重要的體驗,身為僧侶如何護寺產?就不能莫視社會的脈動。記得筆者親近釋東初的時間,有一天筆者到文化館與老人聊天時,老人問我說:「慧嚴!哪一天有件官司,要你去處理,你會嗎?」當時筆者回答說:「出家人打什麼官司?」老人就訓我說:「你不會打官司,那我怎麼放心把道場交給你?」回想起這個對話,再想到1947年老人的遭遇,就不能不感受到釋東初處事的態度,是多麼務實。1948年三月三十日,釋東初退居,將焦山方丈的職務交給釋圓湛。1949年農曆一月十六日,搭乘中興輪,由上海出發來到臺灣。

  作者在第三章題名:近代佛教文化事業的推展及其來臺的歷程。

  在焦山定慧寺方丈時間,被選為江蘇省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的釋東初,1949年(此一年代說,可能有誤,應是1948年)初搭中興輪號抵達臺灣基隆港時,曾被短暫拘留。因為此時,從中國大陸來的人,必須在基隆海關取得身分證之後,才能登岸。釋東初是在李子寬居士擔保之下,才能入境。由於此時的臺灣社會氣氛非常緊張,特別是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臺灣人與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彼此是不信任的,臺灣人的寺院,大都不接受來自中國大陸的僧侶掛單。釋東初入境之後,先由楊白衣居士(1924-1986)帶著他,東躲西藏地過著逃難的生活。他們由臺北出發,坐著普通車南下,第一站是臺中后里的毘盧禪寺,但該寺拒絕釋東初掛單,不得已再往南,暫住臺中慈航寺。隔日再搭火車南下,到嘉義停宿天龍寺,由嘉義再到臺南住宿竹溪寺。之後由臺南到屏東住東山寺,再從屏東到臺東、花蓮、宜蘭,一路邊住邊往臺北走。在此插個話題,釋東初訪竹溪寺時,在場的除了楊白衣之外,主要人物尚有釋巨贊、釋通妙(俗名吳老擇),及陪釋巨贊走訪全臺寺院的開元寺住持釋證光(俗名高執德)。

  折返臺北之後,掛單於北投法藏寺。1949年五月十日,於北投法藏寺創辦了《人生》雜誌,他在該雜誌,發表了對當時臺灣的佛教界的觀察分析,肯定了日據時期,日人在工業、交通、水利、教育等面向的建設公績,並也讚許日本佛教教育文化的進步現象,正是今後臺灣佛教,率先落實在大陸從事改革未竟之業的重要學習榜樣。由此觀察,可證明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臺灣佛教,其教育水準是受到釋東初的肯定,同時也是他急著創辦《人生》雜誌的原因之一吧!該雜誌的發行,直至1962年五月二十五日為止。(編案:《人生》雜誌於1982年八月十五日,由聖嚴法師復刊。)

  1950年二月,釋東初、李子寬以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的身分,釋南亭為祕書,釋白聖任幹事,將在1947年四月八日成立於南京的中國佛教會,復會掛牌於臺北善導寺。期間章嘉活佛理事長來臺之後,釋東初淡出佛教會的運作。1950年十二月八日為了自修,閉般若關於北投法藏寺,直至1954年一月十日為止,期間《人生》雜誌照常發行。出關之後的釋東初,為了給自己一個安身之處,並想藉此發揮他的理想事業,所以於1954年四月十三日,向陽明山管理局承租北投光明路數百坪的山坡地之後,就著手建設「中華佛教文化館」。1955年,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於戰後第一次傳戒,釋東初任三師之一,參與此次的傳戒。1956年四月二日,中華教文化館工程告竣,舉行落成典禮及佛像開光的儀式。

  在籌建中華佛教文館期間,即1955年八月,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行政院長俞鴻鈞等及社會賢達人士在內共三百二十位的緇素名流,假中華佛教文化館,成立「中華佛教文化館印藏委員會」,由釋東初負責,張少齊居士、孫張清揚女士的協助,將影印日本佛教界出版的《大正新脩大藏經》來發行。1955年由釋南亭為團長,釋煮雲、釋星雲、釋廣慈等組成宣傳購買影印《大正新脩大藏經》的宣傳體;第二次在1958年,命釋煮雲為團長,釋星雲、釋成一、釋廣慈等為團員,再做一次臺灣環島宣傳團,鼓勵臺灣寺院購買藏經。由於釋煮雲在此之前,曾做二次的環島布教,有此經驗,釋煮雲與臺灣佛教寺院結了不錯的因緣,所以銷售影印本的《大正新脩大藏經》的成果良好。或許是這個因緣,釋東初對釋煮雲有不錯的評價,這事可能是影響釋東初在日後有意要對釋煮雲授記,接班經營中華佛教文化館的因素之一,也是在他三封遺書中,都將釋煮雲納入的原因吧!但回想釋煮雲在1944年想進焦山佛學院就讀,卻被當時身為副院長的釋東初排拒在外一事,是令人玩味的地方。不論如何,影印《大正新脩大藏經》一事,是釋東初對臺灣佛教的一大貢獻,他幫助了有心要研究佛學的人,能夠比較容易使用到這些經典,有助於日後研究佛學的風氣。

  1965年七月十五日,創辦《佛教文化》季刊,此刊物發行至1971年十二月二十日為止。1968年有《中印佛教交通史》,1970年有《中日佛教交通史》,1974年的《中國佛教近代史》。短暫的六年之間,能夠有三部屬於佛教史,交流史的著作,筆者相信,這是釋東初平時努力的成果,老人家的孤傲,不太與外界做無謂的交往,閉門自修,無論是學問或是禪坐。在釋東初來臺初期,從創建中華佛教文化館起,就能窺知老人家的志向是在,想發揚佛教文化,培育佛教人才,但遺憾的,生前他手下,沒有足夠的得力助手,所以如作者在該書中,敘說他老人家在世,期待能成立佛教大學、史學研究所等,但都未能如願。或許是如此,他老人家將身心之力,全投注於寫作上,尤其是在教史上。這或許是如他老人家引用梁啟超之語說:「將過去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新價值,以供現代人參考。也就是從以往人類活動的因果得失中,了解現社會的形態,抉擇未來一個正確的途徑。」梁啟超之語,應是表徵釋東初的核心思想。他老人家將他自己的著作,謙虛地視為史料,希望後人能善用之。筆者不想在釋東初的著作上,做太多的評論,僅期待讀者能透過該書,了解釋東初老人的生平經歷之後,能靜思其老人家為人治學的精神,及其來臺之後,對臺灣佛教重大的貢獻,即影印流通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經》的功業。

  為何影印《大正新脩大藏經》對臺灣佛教是一件值得我們讚歎的功業?因為《大正新脩大藏經》是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學者,自大正十一年(1922)至昭和九年(1934)為止,前後費時十二年的歲月,在高楠順次郎博士及渡邊海旭博士的都監之下,完成的一部為國際學界所共同承認依準的《大藏經》。日本佛教界傾全力,在:(一)嚴密博涉的校訂;(二)清新周密之編撰;(三)梵漢對校;(四)製訂經典之內容索引及藏經諸刊本之對照表,並附加內外現有之梵本及古寫本目錄,等大原則下所完成的版本。如蔡念生居士說的「《大正藏》有一項古今中外各藏所沒有的優點,就是每一頁的下欄,都附有各藏不同字句的校勘。」這對研究者來說,是一助益。又該影印本,在民國62年(1973)11月,由新文豐出版社劉修橋居士,在改正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的《大正藏》一些缺憾之後,再影印傳世。這是我們今日從事佛學研究者,能夠較輕易得手的《大正藏》,但新文豐出版社在封面上,應將「大藏經」改為「大正藏」,較為妥當。最後筆者想追加一語,那就是今天我們讚歎法鼓山的功業時,不要忘了釋東初留給法鼓山的創業基礎,中華佛教文化館及農禪寺的資源。

2017年7月25日 釋慧嚴書於鳳蓮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7602
  • 叢書系列: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送貨及付款方式

送貨方式

  • 自取元朗店取貨
  • 順豐到+ (快速配送到智能櫃服務)
  • 順豐到+ (快速配送到家服務)

付款方式

  • 信用卡 (Visa/ MasterCard)
  • 轉數快 FPS
  • 銀行轉帳/ATM
  • 到佛哲書舍(香港)元朗店 取貨付款
  • 微信支付
顧客評價
{{'product.product_review.no_review' | translate}}

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