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系列名:噶瑪巴教言_x000D_ ISBN13:9789866091797_x000D_ 出版社:眾生文化_x000D_ 作者: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釋論_x000D_ 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如果萬法攝一要,只讀一部經,你會讀什麼? 《心經》。 它簡要,卻總攝了整部《大般若經》的要義。 它甚深,能直入解脫核心──空性。 雖能琅琅上口,卻未必真懂觀音菩薩在說些什麼, 只有加持力與攝受力的好老師,能以慈悲與智慧引導我們。 2016年8...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系列名:噶瑪巴教言
ISBN13:9789866091797
出版社:眾生文化
作者: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釋論
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如果萬法攝一要,只讀一部經,你會讀什麼?
《心經》。
它簡要,卻總攝了整部《大般若經》的要義。
它甚深,能直入解脫核心──空性。
雖能琅琅上口,卻未必真懂觀音菩薩在說些什麼,
只有加持力與攝受力的好老師,能以慈悲與智慧引導我們。
2016年8月,法王應允為亞洲弟子開法席,首次以中文宣講《心經》,
此書集結了宣講內容精華,此一善妙因緣,切莫錯過。
■要怎麼修行以開顯智慧?
開顯大乘智慧的方式,就是去透徹暸解空性。
而開展智慧最大的關鍵因素,就是有正確的見解或見地。
有正確的見解,智慧就會慢慢開展。
世間的聰明才智並不能稱為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有了正確的見解後才能生起的。
在本書第二部的第五章,舍利子提出了五個問題,求教五道菩薩的修學之道。
■如何精進修持?
觀自在菩薩以心態、行動、現證、方式、證量對應五道,
以11個回答,回應了舍利子所提「一位想要精進修持的人,應如何精進修持?」
的問題。
在本書第二部的第六章可讀到〈觀自在菩薩的11答〉。
■《心經》最有名的「空性四門」在說什麼?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空性四門」是所有般若系經典的精髓。
而般若系的經典,是所有大乘佛教思想的根本,說明空性與事物的關係。
在本書第二部的第六章裡,各大宗派以空性與事物的關係,提出對「空性四門」的見地。
■如何理解、培養般若智慧,佛陀為何宣說空性
佛陀宣說空性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消除我們的執著。
我們必須先認識到平時自己到底是如何執著事物的,
先瞭解自己的執著方式,才能對症下藥,一一去除。
一旦消除了執著,就能見到空性,也就是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