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內容簡介─
本經的內容是佛回答十二位菩薩提出的問題,共有十二章,其中心思想主要在強調一切萬法皆含攝於圓覺妙心,友情眾生的四聖六凡和無情的山河大地,都是圓覺妙心所變現的。此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殊勝妙義。
本經揭示修行的方便法門,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種,並細分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方法,通過這二十五種修行法,可以消除作、任、止、滅四種病相,達到涅槃的目標。
《圓覺經》對中國佛教華嚴宗、天台宗、禪宗、密宗等都有重要的影響,如第七章大威德的出場,就是明顯的密宗特徵,因此也受到密宗的重視。
─目錄─
題解
經典
1文殊章
2普賢章
3普眼章
4金剛藏章
5彌勒章
6清淨慧章
7威德自在章
8辨音章
9淨諸業障章
10普覺章
11圓覺章
12賢善首章
源流
解說
附錄
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
2大方廣修多羅了義經序
3刻圓覺經解後跋
4圓覺經講義序
5圓覺經
參考書目
─釋譯者簡介─
張保勝
1938年2月生,北京大學副教授,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在校期間,從師於季羨林、金克木教授,主修梵文、八利文。畢業後,執教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今東方學系),教授梵文並從事印度古代哲學、貝葉經和佛教密宗文物的研究。
主要著作《薄伽梵歌》(譯著)獲陸文星、韓速音中印文化交流獎;喬荼波陀的《數論疏》(將出版)、《數論頌析辨》,獲88年度北京大學社會科論文二等獎;密宗文物研究主要成果有《敦煌沙符考》、《法符與法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