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出版社:大塊文化
作者:一行禪師
譯者:張怡沁
出版日:2019/08/28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一九二六年生於越南,十六歲在慈孝寺出家,一九四九年受具足戒,為臨濟禪宗第四十二代、越南了觀禪師第八代傳人。
一九六○年赴美普林斯頓大學研讀比較宗教學,並於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講學。持續推動反戰運動。一九六七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一九七三年越南政府取消他的護照,自此離開越南,流亡法國。目前住在法國南部的禪修中心「梅村」(一九八二年創立),由僧俗弟子協助到世界各地帶領禪修活動,宣揚正念生活的藝術。
他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位禪師,教導正念禪修長達七十餘年,暢銷作品包括《自在》(Be Free Where You Are)和《互即互入》(Interbeing)。
譯者簡介 張怡沁
台大政治系學士,紐約大學碩士,曾任新聞記者、金融公關與出版編輯,現專事翻譯與修習瑜伽哲學。
觀看筆記
如果你是一位詩人,你會清楚地看到這頁紙上浮著一朵雲。沒有雲,就沒有雨;沒有水,樹木無法生長;沒有樹,無從造紙。所以雲在這裡。這一頁的存在,來自雲的存在。雲、紙是如此近。
感知的河流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感知之河。感知升起,稍作停留,隨即消逝。心若不平靜,我們就無法看清楚。就像有風的湖面,看到的圖像是扭曲的。我們的感知常常出錯,讓自己受苦,也造成別人的痛苦。 深觀感知的本質、不過度相信什麼,是很有益的。太過確定,就會受苦。當我們問自己:「你確定嗎?」我們便有了機會再次觀看,以便知道自己的感知是否正確。
蛇
想像你在黃昏時行走,看到一條蛇。你驚叫著跑回屋裡找朋友。所有人拿著手電筒到屋外。然而,當你用光照著蛇時,發現那根本不是蛇,而是一條繩子。將繩誤作蛇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正念幫助我們避免陷入錯誤的認知。
茶中的雲朵
想像一朵雲轉化成雨。雨水能滋養很多樹木和植物。我們要能夠識別雲在各種植物和樹中的新形態。深觀雨、冰或雪,我們能看到雲朵。深觀你的茶,也可以看到雲。帶著正念喝茶,你知道你在喝著雲—多麼美妙!當孩子吃著冰淇淋,也在吃著雲。這是訓練我們以無相之眼觀看實相的方式;這意味著超越外觀、形象,觸碰究竟實相。如果你沒有無相之眼,你就無法識別茶、冰淇淋、雨和蔬菜中的雲。我們都可以訓練自己以無相之眼去觀看。
觀玫瑰
假使我們深觀一朵玫瑰。帶著念定,我們可以看到玫瑰來自非玫瑰的元素。我們從玫瑰中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一朵雲,因為沒有雲,就沒有雨;沒有雨,玫瑰無法生長。所以,深觀玫瑰可以看到雲是一個非玫瑰的元素。接下來,我們看到對玫瑰的生長至關重要的陽光。陽光是玫瑰的另一個非玫瑰元素。如果拿走陽光、雲朵,就沒有了玫瑰。繼續深觀,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其他的非玫瑰元素,如礦物、土壤、農民、園丁等。整個宇宙匯聚、創造了我們稱之為玫瑰的奇蹟。玫瑰無法獨立存在,而是與整個宇宙相即地存在。這是相即的智慧。看著玫瑰,如果我們能看到構成玫瑰的所有非玫瑰元素,就能觸及玫瑰的實相。不論我們看的是什麼,如果看得到它是由非自身的宇宙萬物所構成,即能觸及事物的實相—無自性。有一句禪宗格言:參禪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開始參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禪一段時間,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當我們看到相的無相本質,我們便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
事物本身
當我們想到桌子,腦海中便會形成桌子的形象。但我們必須記得,我們的觀念並非事物本身(物自體)。它只是我們的感知,與實際的桌子截然不同。白蟻可能將桌子視作盛宴,物理學家則將其視作大量快速移動的粒子。我們愈修習深觀,我們的感知便愈準確。但它們仍舊是感知。
船
一位男子正划船逆流而上,突然看到另一條船向下朝他駛來。他喊道:「小心!」但船撞過來,幾乎撞沉了他的船。這位男子憤怒、咆哮,但近看卻發現那條船上空無一人,是自行順流而下。當我們感知有誤,就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苦。我們深觀事物以理解它們的本性,這樣就會避免受到誤導和不必要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