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忽滑谷快天 編/譯者 : 郭敏俊
出版社 : 大千出版社
ISBN : 9789574470396
出版日期 : 2003.12
語言 : 繁體中文
裝訂 : 平裝
《禪學思想史》導讀(介紹)《禪學思想史》一書,是日本明治至昭和時代的禪學大師忽滑谷快天(1867~1934)的博士論文,全書分為上下卷,分別完成於1923年及1925年。忽滑谷快天,法號佛山,日本武藏東村山(今東京)人氏,為遠藤太郎左衛門的四男。1876 年在琦玉善長寺禮忽滑谷亮童出家,嗣法於善仲寺是笑亮快。1887年進入東京的曹洞宗大學林(1925年更名駒澤大學),1893年進入慶應義塾文學科就讀,1895年任琦玉蓮光寺住持。後任教於曹洞宗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更專事於禪學的研究,並發表《禪學新論》等書。1911年11月奉曹洞宗宗務局之命,赴歐美考察三年;歷任曹洞宗大學教授及慶應義塾、同志社大學的講師。1919年起擔任曹洞宗大學副校長,1920年升任校長,1925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忽滑谷快天的禪宗史、禪學思想史著作相當多,開拓出現代性研究手法,其中與原田祖岳的正信論爭最有名,有名的著作有《禪學思想史》、《禪學批判論》、《禪學新論》、《達磨與陽明》、《朝鮮禪教史》、《正信問答》、《曹洞宗宗意私見》等書。@忽滑谷快天著作等身,其中以禪學為大宗,對當代日本禪學的研究提供寬闊的視野,日據時代台灣留學曹洞宗(或稱駒澤)大學僧侶中,不乏其學生或受其影響者,例如有「台灣的革命僧」之稱的台南開元寺僧證峰(俗名林秋梧,1903~1934)就深受其影響。1927年4月,證峰法師負笈東京的駒澤大學專門部,投入忽滑谷快天門下,證峰在〈現世的戰鬥勝佛〉一文中寫到忽滑谷快天所奉行的「四一主義」曰:「信一佛不信餘佛,奉一教不奉餘教,行一行不行餘行,證一果不證餘果。」忽滑谷快天從不掩飾對偏重於形式的傳統佛教與死守戒禁的厭惡,這在當時日本還是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但其戰鬥的性格卻深深吸引著證峰法師。
1932年春,忽滑谷快天來台作一連串的巡迴演講及講學,轟動一時。同年2月14日,忽滑谷快天還特地出席了在台南開元寺第十二屆的「南瀛佛教講習會」,證峰法師並擔任現場翻譯。
這部《禪學思想史》鉅著全書分為兩大部,前部是「印度部」,後部是「中國部」。「印度部」篇幅僅佔全書約百分之十左右,主要的論述重點集中在「外道禪」和「小乘禪」,指出佛教的禪法源於婆羅門的《奧義書》,具有「外道禪」的特色,但還是有發展。本書的所謂「外道禪」,其發展時間是指西元前一千年至西元後五百年的大約一千五百年間,重點在於「攝心入定」的方法;而所謂「小乘禪」發展的時間是指始自佛住世的西元前六世紀至鳩摩羅什時代(西元後四世紀)的一千年間,其重點在於各種禪觀的表現。
不過,全書的重點主要是放在「中國部」的部分,「中國佛教的特質在於禪」這是中外學者所公認的事實,印度禪傳入中國之後進一步中國化,而形成了「中國禪」。忽滑谷快天將中國禪學發展分為六個時期:準備時代、純禪時代、禪機時代、禪道爛熟時代(前期)、禪道爛熟時代(後期)、禪道衰落時代等。
(1)準備時代:從東漢桓帝(西元146年)至梁武帝大約三百五十年間,為祖師禪勃興的準備期。此時的禪法修持者有一類人或稱能伏鬼魅,強調神通;另一類人則禪淨兼修,發參禪念佛之端。後鳩摩羅什來華,三論空宗得到新的發展,羅什門下道生、僧肇以空理會通老莊,影響唐代及唐以後禪宗之發展。
(2)純禪時代:從達磨東來(西元528年)至六祖慧能入滅大約一百九十年間,為純粹達磨禪實行的時代。達磨純禪時代有七個主要特色:第一,不摒棄經教直探根本;第二,沒有特殊禪的術語,盡用普通佛教術;第三,沒有厭世、不強調神通,展現平實穩健之宗風;第四不染老莊哲思,信奉大乘教理;第五,不坐死禪、枯禪;第六,不借棒喝機用,亦無脫常軌異言異行之高風;第七,致力於傳教,不以閒散自樂。
(3)禪機時代:從六祖慧能寂後(西元713年)至五代末年的二百五十年間。六祖之後禪風大變,棒喝之機用大行其道,竹頭接木之語氾濫禪海。其中代表人物有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石頭希遷、馬祖道一、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慧忠皆為六祖門下宗匠,特別是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845)滅佛之後,自宣宗之後禪宗又進入新一波的發展,如百丈懷海門下溈山靈祐與其徒仰山慧寂開出溈仰宗;黃蘗希運棒下打出臨濟義玄,而為臨濟宗之祖;洞山良价行業純密,開創出曹洞宗派。然唐末禪病漸生,去簡就繁,捨易取深,禪風又為之變。唐滅,五代亂世佛教諸宗皆衰,唯禪門不見衰兆。如德山宣鑑之法三傳至雲門文偃,開出雲門宗,四傳至清涼文益,而為法眼宗之祖,至此禪宗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4)爛熟時代(前期):從北宋建國(西元960年)至其南遷的一百六十年間,為禪宗爛熟時期。五代末年法眼宗開宗立派,融攝華嚴圓融妙諦成為禪學的思想主流。北宋建國後禪淨雙修、顯密合流之勢更加明顯,如永明延壽倡導華嚴禪,同時兼修持咒念佛。禪淨顯密合流之後禪法漸失特色,雖風靡一時卻造成禪道之爛熟,就像是一粒果子成熟到了極點,走向衰敗勢不可免。(5)爛熟時期(後期):宋室南遷之後(西元1127年)的一百五十年為禪道爛熟之後期。此一時期曹洞宗天童正覺主「默照禪」,臨濟宗大慧宗杲倡「看話禪」,二者皆盛於一時。然此期倡三教合一之風甚烈,儒家亦沿禪學義理為己用,宋代理學乃見大成。
(6)衰落時期:自元代(西元1206年)至清乾隆的四百五十年間,是謂禪道衰弱時期。元太祖雖崇信藏傳佛教,毀斥道教,但亦助長迷信之風,佛教衰落之勢愈甚,如天目中峰國師尚立足於多神信仰,以禪淨雙修為宗。明代以降,三教合一、儒釋混雜、多神信仰興盛,至明憲宗、武宗溺於密教,禪法陷落之勢已明。有清一代亦崇藏傳佛教,清初時禪門勢力更衰,至乾隆時期是禪道衰敗之極。
忽滑谷快天在本書中運用大量的漢譯佛經及中國佛教史料,詳細解析禪學思想在中國發展的演變,從魏晉南北朝至清初禪學逐漸形成、興盛、衰落的過程,雖已是八十年前的舊作,卻依然是禪學研究者不能輕忽的大作。中國大陸曾兩度出版,最近一次是2002年5月,由已故著名學者朱謙之(1899-1972)所譯,不過他僅翻譯「中國部」,沒有翻譯「印度部」,故出版時改名為《中國禪學思想史》。台灣佛教雖然曾和忽滑谷快天有過淵源,甚至出現像證峰法師這樣深受其影響的人,但這本《禪學思想史》甚至其他的著作,都不曾在台翻譯出版,這是很可惜的事,今由台灣大千出版社出版,可說是彌補了這方面的遺憾。@本書譯者郭敏俊先生,早年畢業於淡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文造詣深厚,後並入台北法光佛研所攻讀,在佛學研究上亦頗見佳績,全書譯筆流暢,忠實地將忽滑谷快天的研究成果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相信可以提供喜禪談禪的緇素們開拓一番新的視野。